春节小报图片(春节小报图片,字少简单漂亮)

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搜春节小报图片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想了解春节小报图片,字少简单漂亮。对此,发行报纸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镇

是四川乡土文化的集中载体

因为战争以及建筑材质的原因

四川古镇保存至今的

大多是明清风貌

老街巷、民俗、土特产、人情味……

在年节的时候

到这些古镇走走

依然能让人找到

四川最本真的乡土滋味


图为成都平乐古镇老建筑(袁博 摄)


成都平原,云集古镇历风雨


关于成都的古镇,首先要说的是龙泉山下的洛带古镇。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但现在的洛带古镇,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其居住的主体人群,是随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从广东福建迁移而来的客家人。至今,这里的客家人依然说客家话,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因此,洛带又被称为西蜀客家第一镇,不妨在洛带的客家文化博物馆里感受客家文化。


洛带古镇,主要居住着随清朝“湖广填四川”迁移而来的客家人。图为古镇湖广会馆戏台(周乐天 摄)


字库塔是过去专门用来焚烧带有文字的纸张的建筑。其塔身精美,留存着古人尊崇文化的记忆。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走在蒲江的西来、崇州的街子古镇,你一定会看到老人们将写有字的纸张,小心地在字库塔焚化。


西来不仅有清代的字库塔,还有十二棵声名远播的千年古榕,为古镇增添着意韵。街子的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 15米,呈六方体形,分五层。如今的街子,依傍岷江的支流味江,常年清流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青城后花园”之称。


崇州街子古镇上,字库塔是其标志性建筑(袁博 摄)

成都的古镇,大多位于平原地带。但在金堂却有一个独特的山地古镇——五凤镇。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之畔,临崖而建的街道,随着山势的弯曲、起伏而变化。


五凤曾经是沱江上的重要商埠码头。今天,当你站在沱江边的五凤,念起“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的谚语,脑海中或许会浮现五凤每天帆来船往的繁华。


在成都的古镇中,金堂五凤镇临崖而建,显得尤为特别(杨志刚 摄)


川东古镇,巴风浓郁解乡愁


川东的母亲河渠江,在广安肖溪拐了一个漂亮的弯,成就了肖溪古镇。据说,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有肖姓移民于此扎根繁衍,故称肖家溪、肖溪。


肖溪镇上,清代风格的老街,从南向北酷似一条数百米长、正扬帆远航的巨船,也显示着这座古镇水码头的历史。


清代风格的老街从南向北酷似一艘巨船,显示着肖溪古镇水码头的历史(宋崎 摄)


肖溪临渠江而建,而武胜的沿口镇则因嘉陵江而兴。沿口是昔日嘉陵江流域上重要的水码头。现存的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古镇主街半边街南北走向,街宽约3 米、长约500米,因房屋多建造于溪流之东而名。


街区建筑呈梯式二进风格,临街多为廊檐式楼房,楼下为店铺,楼上住人或存货。古镇曾为县城所在地,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处于山坳的县城外迁发展,沿口古镇建筑由此得以保存较好,成为一个极为清静的古镇。


南去的古镇,有茶有盐有滋味


雅安雨城区的上里,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是一些影视作品的外景地和高校美术系师生的写生基地。


当你去到上里,一定可以看到安心画画的学生们,将几百年前的老建筑一点点地绘入自己的画板之中。


雅安上里古镇依山傍水,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黄刚 摄)


雨城区的上里因茶而繁盛,而资中县的罗泉古镇则因盐而发达。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民生物资。清朝时,罗泉的盐业开发达到顶峰。


如今繁华已去,但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的盐神庙,却是古镇曾经辉煌的见证。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因盐业而发达的资中县罗泉古镇,建于清代的盐神庙是曾经辉煌的见证(张勇 摄)


大多数的古镇,都会沿江河而建,但乐山犍为县的古镇罗城,却是建在山顶上。


古镇主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每天清晨,人们在宽敞的廊道里喝早茶、聊天,也是古镇上独特的鲜活风景。


作为游客,你也不妨点一杯茶,“万人如海一身藏”,体会一下当地人的慢节奏和宁静。或许,明清时代的罗城人,每天也是这样开启生活的。


罗城古镇,少有的原汁原味的古镇之一。图为古镇主街,俗称“船形街”(省文旅厅供图)


再往南,凉山会理县的县城也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古城。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


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古城中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墙垣、城楼、寺庙、会馆、民宅等古建筑,显示着会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当你晒着温暖的阳光,缓步穿越会理的老街巷,定会看到街道上人来人往,小摊贩们张罗着买卖,一派生机与活力。


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如今的老街巷上依然一派生机活力(杨安文 摄)


北上的古城,山水有底蕴


阆中,一个以风水著称的千年古城,有“阆苑仙境”的美誉。阆中古城核心区域 2 平方千米,是四川省内最大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沿着街巷分布着大量的院落,主要为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从高处望去,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而走进院落,海棠、兰草等花卉布满院子,十分雅致,是游人寻访、休憩的极好所在。


四川阆中古城 (曾幼灵 摄)


相比于热闹的阆中,去恩阳的游人就少了许多。历史上的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万余人,大小商号150 多家。虽然经历历史变迁,但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面积约0.5平方千米。数量众多的古榕树是恩阳的特色之一。它们点缀于古街巷间,配合城镇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西去的松茂古道,民族交融的城镇


如今,出都江堰沿着都汶高速西行,就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历史上,从都江堰到松潘古城,全长约350千米的松茂古道,是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羌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族同胞通过这条道路,用他们的毛皮、药材等货物,换回生活所需的盐巴、粮食、茶叶……


作为松茂古道的起点,都江堰的旅店、餐饮、商铺等皆很繁荣。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初定天下,诏令筑墙,都江堰于是“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始有城垣。如今都江堰的西街,便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古城风貌。古城从2009 年底又经历了修缮,建筑全部按照川西明清风格打造,同时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历史穿越。


松潘古城巍峨的城墙从明朝开始修建,到今天也保留得十分完整(杨友利 摄)


在都江堰西去约60 千米,便会看到一个城池俨然的古城,这便是汶川绵虒古镇。相传,当地一只名叫“虒”的独角虎,能在水里游来游去,故而得名。古镇的城墙于明正德七年(1512)始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扩建。到上世纪50 年代初,绵虒镇一直是汶川县城所在地,前后历400 多年。绵虒古镇还有始建于明清时代的文庙、文星阁、禹王宫,它们与明城墙一起,共同展示着这座古镇来自明清年代的风华。


沿着松茂古道继续前行,松潘古城是这条古道的终点。如今,走在松潘古城,巍峨完整的城墙让人忍不住赞叹。其实,松潘的城墙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始修建的,采用的全部都是特有的青砖。整座城墙十分坚固,到今天也保存得十分完整。



有人说

古镇是历史记忆的定格

其实,古镇并不是定格

而是遗留了较多的历史信息

在这些信息里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

祖辈们的生活方式

也能找到在当下

眺望未来生活的底气和信心



文/ 成遥雪

编辑/ 黄方力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2023年1月刊

本文地址: https://www.qgfxbz.com/n/44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