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搜感谢老师辛苦了图片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知道感谢老师辛苦了图片可爱。对此,发行报纸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帮助到你。
昨天我让九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回顾三年的开心或者伤心的瞬间。
他们九年级了,而且都是学霸级的,我对他们一直很厚爱,可是,他们昨天的举动让我实在寒心痛心。
我布置了作文要求后,他们就说三年了没有快乐回忆,我提示他们说怎么会没有快乐回忆呢?你得了高分老师表扬你了你不开心?老师给你讲明白了知识点你不开心?
我刚说了这么两句,其中一个孩子摇头晃脑地笑了,说:我想起来了,我们在八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死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啊?我很惊讶,追问他是真的?老师多大年龄?
他把脑袋晃成了圈,依然在笑着,那笑让人感觉他在窃喜一件很幸灾乐祸的事,他说“额滴。四十多岁。”
四十多岁?我更加惊讶,同时心里不免觉得可惜难过。
可是,这个孩子还在晃着脑袋笑着,丝毫没有惋惜和想念,真的就像在讲河边有个柳树一样,轻描淡写,事不关己。
更为过分的是,同桌的孩子见我惊讶不相信的表情,他开始附和那个男同学,以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他说:是,我这个作文写的就是他们班主任死了。
他们班主任死了,他们连去世两个字都不想用。我觉得好悲哀,替这位教了他们两年的班妈悲哀。
虽然老师已经去世一年了,记忆会淡了很多,但他们怎么都不至于是这样快乐的表情吧。
老师在他们心里真的那么无足轻重吗?还是两年的班主任。
我不由想起早上的一件小事。早上这个晃脑袋的男同学来的很早,他手里拿着一份煎饼,我打趣他说“哎呦,还知道给老师买早点了。”他说不是,我给我自己买的。
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所以,成绩一直很优秀,他偶尔考不好,连校长都会亲自找他谈话。
所以,我也一直很喜欢他,对他比别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爱。
他把煎饼放在桌子上,脱外套。我还想逗他,就假装拿起煎饼,说“我正好想煎饼吃了”,他却毫不顾及地说“这是我的,我还没吃饭呢。”
本来是开玩笑,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出现了课堂上的情形,我就开始“上纲上线”了。
教了三十多年书,发现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备受老师青睐,而恰恰是这部分学生,不懂感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除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没心思顾及人情世故,所谓情商低。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可能认为他们的成绩跟老师关系不大,那是他们聪明的结果。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去一个班级第一的孩子家里家访。跟她父母聊聊孩子的规划,说到孩子很优秀。她妈妈说“我家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不上学,不用老师教,我们也学习特别好。”
那是一个农村妇女,我不跟她计较,却很长时间心里不舒服。后来,那个孩子考了一中,果真没有对老师们有任何感激之情,而且,这么多年,她也没有回过一次学校看望老师们。
这几年,家长们尤其对孩子的成绩过多关注,似乎就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教育。
我想其实不用刻意教育什么,经常跟孩子说说:老师多辛苦啊,好好听老师的话,没有老师你就不会学到知识,别让老师失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昨天有家长拿来一大袋奶糖,孩子们看到后一哄而上一抢而光。我不怪他们,他们还是孩子,但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付出却知道索取呢?
他们饿了会问老师有吃的吗?他们会去翻冰箱,会到厨房找。
这都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饿了,他们跟我不分彼此。
可是,反过来呢?
如果他们习惯了索取,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后果是不是很可怕。
老师去世了,他们会当成笑话来戏谑。老师的最后尊严也荡然无存了。
这是谁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
曾经有很多机构开设了传统教育课,然而都夭折了。
他们的初衷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知书达礼感恩师长。然而,那些东西不与中考高考挂钩,孩子们哪有时间浪费在那?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一个成绩掩盖了一切,唯成绩论让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还要爱别人。
这也是父母的悲哀,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谁还管 他有没有爱。
唉,悲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