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十分关心天安广场绘画图片大全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天安安门广场绘画。对此,发行报纸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更换
每年的10月1日之前,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会更换成新的。
更换下来的旧画像会被画家处理,然后在处理过后的画板上再画出新的毛主席像,等到来年,再替换上一年的旧画像,如此循环往复。
今天大众看到的这幅毛主席画像,是第八版毛主席画像。
这个版本的画像自1967年10月1日悬挂到天安门城楼,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1949年2月,第一版毛泽东像在天安门城楼
其实毛主席的画像并非1949年10月1日才挂上天安门城楼上的,当年的2月12日,毛主席的肖像就被挂上城楼了,这天是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
1949年的2月12日,恰好又是农历正月十五,因此节日和庆祝的气氛更为浓烈。
当天的天安门城楼上,不但悬挂有毛主席画像,还悬挂上了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画像。
第一版画像,是依据这张照片绘制的
破天荒的,这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画像最多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同时,这也是毛主席的肖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这些画像是由北平艺专的老师和学生们绘制的,画像的主笔是董希文。
1949年7月7日,第二版毛泽东像在天安门城楼
当年的7月7日,为抗战12周年纪念日。
当天,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第二版的毛泽东主席肖像。除此之外,还悬挂有朱德的画像。
两幅画像之间,还有一颗巨大的红星。
也是在这一天,毛主席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虽然当天大雨滂沱,但广场上的群众依旧情绪高亢。
1949年,第三版毛泽东像在天安门城楼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由周令钊绘制的第三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这幅画像高6米、宽4.6米、重1.5吨。
为了经得起风吹日晒,当时的“画布”是用铁皮拼接起来的。
因此,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幅庞然巨画了。
画像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面部稍侧,微微带着笑容。
这幅画像参考的,是毛主席在延安与朱瑞的一张合影。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照片和画像有稍微的区别。照片中毛主席胸前的领口是敞开的,而画像中的领口是系好的。
第三版毛泽东画像
原本画像是按照照片来画的,在画像绘制完毕后,当时的北平市长聂荣臻观看了画像。
他认为风纪扣要扣好,这样才能体现出严肃的一面。
因此主笔周令钊便对画像进行了修改。
当把画像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时,画像又进行了第二次的紧急修改。
原来按照最初的设计,画像下面还有五个字:人民的胜利。
在10月1日的前一天,上级又突然通知把这五个字去掉。
于是,周令钊便连夜踩着梯子,把原来有字的地方改成了中山装,而且他还添上了一颗纽扣。
所以如果仔细看的话,这版毛主席画像下面的衣服有一条粗灰边,颜色和上面的衣服稍有区别。
第三版毛泽东画像是依照这张照片而绘制的
一切准备就绪,在1949年10月1日当天,这幅毛主席画像,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见证了历史。
而这一版的毛主席画像,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
1950年,第四版毛泽东像在天安门城楼
第四版本的毛主席肖像,是195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更换的。
这是一幅没有戴帽子的画像,主笔作者是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张松鹤和左辉两位画家协助绘制。
当年年初,胡乔木向辛莽布置了巨幅画像的绘制任务。
辛莽在延安的时候,就在鲁艺担任美术老师,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人民美术工作室的副主任。
接到任务后,他查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毛主席照片,最后挑选了一张免冠的半身侧照。
第四版毛主席画像
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辛莽又找来了画家张松鹤与左辉,几个人共同研究了绘制方案。
由于画像太大,通常是一个人站在架子上绘制,还需要一个人站在稍远的地方一边看一边指挥。
因此可想而知,巨幅画像的绘制工作有多艰辛。
不过,第四版的画像没有悬挂太久,到当年国庆节时,就被第五版的画像替代了。
1950年,第五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
1950年,建国一周年,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和国徽要重新制作。
而毛主席的肖像也要进行更换。
此前的画像都是战争年代的形象,而随着和平建设时期的开始,新的画像也让毛主席脱下了戎装。
第五版毛主席画像
这一版的毛主席画像,主笔作者还是辛莽。
画像还是以免冠侧面的形象为基底,辛莽在绘制过程中,着重关注了毛主席眉宇和眼神中的表现力。
力求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更为丰满,既要有慈祥和善的一面,也要敏锐机智。
第五版的画像,自1950年10月1日挂上天安门城楼,一直持续到1952年5月1日。
1952年,第六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
1952年国庆节,第六版的毛主席肖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这一版画像的主笔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振仕。
彼时,国内各大美术学院里,有三十多位作者一同进京参加考核。
他们要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的画像。
第六版毛主席画像
在之后的展览中,张振仕的肖像画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以及出版总署的审核。
所以从1952年起,张振仕和自己的学生金石,便一直担任毛泽东画像的绘制工作。
其后11年的时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都是出自张振仕和学生的笔下。
1963年,第七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
1963年的国庆节,第七版毛主席肖像悬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一版的毛主席画像,表现的是毛主席的老年时期,虽然主笔作者还是张振仕,不过画像相比第六版有所改动。
这一版本的画像,一直持续到1967年的国庆节。
第七版毛主席画像
彼时,很多群众指出,这一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只有一只耳朵,表现形式不好。
因此在这之后,人们都希望再绘制一幅全新的毛主席标准像。
因此在1967年的国庆节,一幅全新的画像又被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这是第八版的毛主席肖像,主笔作者是北京美术公司的王国栋。
这一版本的毛主席画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便一直沿用至今。
1967年后,第八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
很多人都说,这一版本的毛主席画像,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仿佛主席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你。
王国栋的徒弟邢秋成表示,因为这是一幅平面画,眼神是平视前方的,所以人物的神态表达的准备,绘制出来便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第八版毛主席画像
邢秋成还表示,多年来绘制画像,他们的思考和创作一直没有停止。
在开始绘制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肖像的背景、精神状态以及照片的角度、年龄、肤色和皮肤的特点等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证。
只有形象表达准确,画出来的画才能准确。
这就要求,挑选画家的过程必须严格。
除了技术方面的,还有身份背景方面,之后还有体力方面的考量。
画巨幅肖像绝对是一份体力活儿。
根据换算,人们的嘴巴是五厘米,鼻子高度为四厘米,眼睛长度为三厘米。
不过,巨幅画像的嘴巴长100厘米,鼻子高85厘米,眼睛长60厘米。
邢秋成和毛主席画像
所以这么大的画像,没有好的体力,根本画不下来。
邢秋成回忆,师傅王国栋绘制的时候,经常要在六米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因为需要不断查看整体的绘制效果。
画像的绘制分成几个部分完成,其中的部分需要一气呵成画好,然后再做整体的调整。
整个绘画完成,大概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
王国栋绘制的时候,通常需要画三遍。
第一遍是确定好五官和轮廓,第二遍是画出大体的形体和色彩关系,最后一部分是进行细致的刻画。
辛莽的毛主席油画作品
除了绘画的功底必须要深厚之外,再有就是对参与绘画者身份的严格审查。
1975年,因为对领袖画像的需求量很大,所以经过北京市委的批准,承担绘制任务的北京美术公司又专门招收了一批学生。
邢秋成就是当年招收的学生之一。
当时的政审十分严格,直系亲属的历史要调查清楚,与此同时,还要看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邢秋成刚开始时认为,画领袖的画像肯定很牛,但是当他们刚进来的时候便发现,一切都很节俭,画像、画具、画布需要学员们自己动手做。
画坏了的作品不能随意丢弃,会把大画布剪成小块的,然后再让他们在上面练习。
李荣林和毛主席画像
迄今为止,参与画像绘制的主笔作者有7位,助手多达20多位。
其中,王国栋的徒弟葛晓光参与绘制的时间最长,超过了30年。
北京制笔厂,承担了画笔和画具的生产制作工作。
而绘画的着色,也是一门科学。
每天太阳的照射,墙体的颜色以及建筑物风格等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到,要让颜色最大程度和周围的色彩融为一体。
由于画像是油画,而油画的色彩在光照下是非常容易褪色的。
所以,这才是画像每年需要更换的真正因素。
开国大典时的毛主席和周恩来
彼时,所需要的颜料是由天津和上海生产的,为了减缓褪色的速度,王国栋反复琢磨,使用了一种“中国银珠”的颜料。
这种颜料相比于普通的颜料价格,至少要贵一倍以上。
而画像外缘的画框,同样也是专门制作的。
为了区别于欧式风格的画框,这个画框是特有的金色,粗细和画面比例的搭配很契合。
这种风格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也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画像的底板,最初是由铝板和五合板拼接而成的。
但是因为材质的问题,每当遇到下雨下雪,五合板因为雨水的浸泡,便会走形导致画板翘角,这样就影响了画像整体的效果。
毛主席和朱德在天安门城楼
1994年的时候,就对画像底板进行了调整。
新的材料是平面玻璃钢层压板,这样就能避免底板变形翘角的情况了。
对中国人来说,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象征着党,也象征着国家。
它不属于个人的记忆,它是国家的记忆和象征。
2019年,绘制毛泽东画像的王国栋去世。
王国栋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31年出生。
他不是一般的平民之家,父辈经营着砂锅居饭庄。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名下的17套房产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挥手致意
他的家位于雍和宫附近的一条小胡同内,像所有的大杂院一样,他家的小平房也只有几平米。
由于家里空间狭小,在儿子的回忆中,父亲从来没有在家里绘制过领袖画像。
偶尔有机会,也是在画室里看父亲在忙碌。
而回到家里,王国栋则很少提工作的事情。
这个给领袖画像的人,日常十分的低调。
1978年,王国栋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当年去开会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去参加会议。等他来到大会堂北侧,民警把他拦下了,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
1973年的天安门
王国栋拿出了自己的出席证,警察才知道,这个骑着自行车的人,居然是全国的政协委员。
随着徒弟们渐渐出师,一些画像不用王国栋再亲力亲为了。
不过很多时候为了保证画像的质量,王国栋每次都是亲临现场,指导徒弟们作画。
1983年,王国栋和徒弟葛晓光
有一次,徒弟邢秋成要到工人体育馆绘制大型画像。
画像的高度达到了五米,为了达到效果,他在绘制的时候,要频繁地跑远跑近查看,这样一来,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师傅王国栋就拿来了望远镜,从体育馆的各个角落给他把关,这样就减少了他的奔跑次数,绘制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等到退休之后,王国栋的爱好变得更为广泛。
在家人的记忆里,他爱好游泳、滑冰和打乒乓球,甚至足球也踢得很不错。尤其到了老年的时候,他还用电脑学着绘画。
王国栋在天安门画室外
如今,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依旧还是王国栋的那个版本,他的徒弟也仍旧继续着这份崇高而又朴实的工作。
而现在延续下来的惯例是,每年的国庆节前夕,更换一次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
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参观,每年毛主席画像的更换工作,都是在国庆前几天的夜里进行的。
王国栋用过的颜料
由于画像重达一吨多重,施工人员需要动用两辆大型的吊车。
工作人员先登上城楼,在吊车的帮助下,探身到画像前,将旧的画像慢慢摘下,吊车将旧的画像吊离原来的位置。
然后,吊车将新的画像吊到原来的位置,然而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将画像稳稳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
最后,工作人员将画框擦拭干净,更换工作完毕,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
老年王国栋
作为天安门城楼上的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毛主席的画像和城楼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每年,无数的游客来到天安门广场,都会和毛主席画像做零距离的接触。
大众也早已完全接受了这一版本的画像,虽然是油画像,但浓郁而典型的东方特色,还是传递出了深厚的民族审美。
更换画像过程
这是王国栋在此前不同版本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合璧的方式,最终找到了巨幅画像的平衡点。
通过不断地再创作,这使得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愈加充满了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当艺术创作和国家的象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巨幅领袖画像的魅力,就需要被不断传承和发扬。
天安门城楼
如今,王国栋的继任者们,还在持续做着这份工作。
对他们来说,手中的画笔千斤重,因为每一笔下去,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